会员资讯

嘉程集团常晓南:经销商不做寄居蟹

时间: 2016-7-20      来源: 周菊 汽车产经网
责任编辑:会员部

在经销商“反水”频发的情况下,嘉程集团十年来保持着一贯的清醒,它从未对厂家有过抱怨,而是靠持续深耕自身业务组合,跨过了路上的沟沟坎坎,并成为了经销商“小而强”的代表性企业。嘉程集团用实际行动证明,经销商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相信市场才是唯一的选择。

整理丨周菊

今年以来,厂商关系矛盾再次激化,经销商签署联名信拒绝提车、退网等事件频发。回顾起来,似乎从2014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汽车经销商资金链条断裂,经销商控诉厂商压库、集体“反水”、索要厂商补贴等新闻就开始在汽车渠道圈里涌现。
 
市场竞争压力一大经销商就“反水”,这似乎成了常态。经销商经营不好就是主机厂的问题?经销商注定只能寄居在厂商的躯壳下,没有厂家的保护就是死路一条?嘉程集团打破了我们以往的认知。
 
其实嘉程集团体量并不算大,目前旗下共有6家经销商,分别经营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传祺、广汽三菱等品牌,但其利润结构与美国经销商非常接近,如今已经成为业内标杆。
 
难能可贵的是,从业10多年来,嘉程集团从未对厂家产生过抱怨,而是通过自身的持续提升走过了所有的沟沟坎坎。
 
在嘉程集团董事长常晓南眼中,厂商和经销商之间是一种纯粹的合作共赢关系,双方都是独立的法人主体,没有谁必须要对谁的经营结果负责。言外之意,相信市场才是经销商唯一的选择。

嘉程集团作为利润结构最接近美国的经销商集团,很早就建立了经销商盈利体系标准,及时发现差距,进行持续的自我提升。如提升投资人和管理人能力、合理控制成本、增加业务组合宽度等。这成为嘉程集团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嘉程集团十年征程所散发出的“正能量”,或许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下面常晓南为我们详细讲述。
 
经销商如何自己找“食”吃?
 
为什么市场一旦不好,经销商就难以承受压力?抗风险的能力非常显弱?
 
常晓南:以前厂家强调多卖产品就多给返利,导致经销商都形成了以卖产品为最终目的模式,也养成了经销商习惯性向厂家“张嘴”——给我“食儿”我就活下去,不给“食儿”我不会自己找,吃不饱就嗷嗷叫。
 
但其实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厂家自身也很困难,拿不出更多的钱给经销商贴补。这时候经销商应该从自身找问题,全力提升服务满足率(服务满足率指售后毛利弥补全公司费用的能力)。
 
我认为经销商卖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不是看卖出多少台车,关键看留下了多少客户。一辆车的生命周期至少11年,只要客户对你的服务满意,在这11年中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这是经销商的核心战略。以售后服务为中心是汽车经销业的关键所在。
 
在市场的跌宕起伏中,为什么嘉程集团做到了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常晓南:嘉程集团在很早就建立了经销商盈利体系标准。我认为学习的态度很重要,作为企业来说一定要做一些别人还在想的事情,才能甩开你的竞争对手,这就需要去探讨、去摸索、去借鉴,创新商业模式。
 
在市场好的时候,拿了授权开了店就能赚钱,在这种环境中盈利体系对经销商来讲意义并不大。但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经销商盈利体系的优势就彰显出来了。
 
我们盈利体系中的对标模型KPI一共有2300个,分六级科目,通过对标找到差距,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拓展经销商的业务组合。比如拓宽水平事业宽度、提升人均售后产值、留住优秀人才等都是我们在对标过程中的发现的重点提升领域。
 
听说嘉程集团的盈利结构与美国等发达市场是最接近的,嘉程集团的盈利结构是怎样的?
 
常晓南:首先,我们的第一大客户是品牌商。品牌商的返利政策、零部件供应、市场支援等带来的利润是最多的,但是国内经销商往往忽略双方的合作,相互抱怨,背道而驰。
 
第二大客户是我们的保险公司。因为保险公司要负责保单,无论新车投保还是续保都涉及到事故车钣喷回厂,这会带动钣喷工时和钣喷备件的服务。
   
第三大客户是我们的车主。一般车辆的质保期是三年,三年以后客户还愿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会不会与我们建立牢固的客户关系,取决于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而留住客户的能力则决定了我们能从客户那里获取多少合理、合法的收入。
   
第四是金融机构。银行、金融公司等涉及到金融分期贷款和融资租赁。
   
第五是二手车。真正成熟的市场中,新车与二手车的销量比大约是1:1.3,现在中国只有1:0.25,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经销商和厂家的“自省”
 
一直以来,很多经销商一旦经营不好,就把责任推到主机厂的头上,然后联合起来拒绝提车、索要补贴,充满对主机厂的抱怨。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常晓南:再好的品牌也有亏损的经销商,再差的品牌也有盈利的店,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认为优胜劣汰是市场的产物,经销商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必须自负盈亏。能活就活,不能活就关,它必须自己去解决盈利模式问题、项目拓展问题、团队发展问题…而不是指望厂家,给钱就能活,不给钱就死,这样的经销商早晚会退出历史舞台。经销商应该做好自我调整,绝不是抱怨对方。
 
其实,厂家和经销商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一个是制造业,一个是服务业,所以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之间出现一些摩擦是正常的,要达到高度统一需要以合作双赢为出发点。如果经销商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厂家的死活,长久不了;如果厂家只考虑自己的市场份额、不考虑经销商的死活,它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作为经销商,应该从哪些方面实现自我调整?
 
常晓南:经销商被授权的是产品和服务,就应该在这两方面持续提升。目前经销商经营质量难以提升我认为有两个关键因素。
 
首先,许多投资人并未真正参与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这导致管理人和投资人经常产生意见与行动的不统一。在欧洲和美国,凡是投资人不能直接参与运营的经销商几乎都会被市场淘汰,中国经销商企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
 
其次,即使投资人参与运营,投资人是否真正具有运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他的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够不够?如果投资人的学习能力不够,就会导致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程度不够。
 
我认为,投资人的参与和专注非常重要,凡是投资人专注于一线运营管理的经销商,经营结果就不可能不好。
 
那作为厂家,又该有怎样的思考和觉悟呢?
 
常晓南:这些年来,有很多品牌一切以市场份额为导向,这种做法在市场快速发展时没有任何问题,但现在市场已经步入了“微增长”,就必须要考虑合作双方的利益。
 
“当我能获取13%利润的时候,我只取11%,把利润空间留给对方”,这是李嘉诚的座右铭。所有不考虑合作方双赢的品牌都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像前段时间出现某品牌的经销商集体拒绝提车,就是它们过速成长的代价,这就需要厂家也静下心来,为了达成合作双赢进行战略的自我修复。

压库是通往成熟市场的代价
 
有人说“压库是万恶之源”,是造成厂商矛盾的罪魁祸首,您如何看待?
 
常晓南:客观地讲,压库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目前,包括汽车业在内的许多行业仍然是“以产定销”,所以产能过剩是必然的,产能过剩又会加剧市场的竞争,竞争必将带来关停和淘汰,这是正常的市场过程。当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像欧盟、美国一样实现“以销定产”,产能过剩和压库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压库是我们走向成熟市场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品牌商,未来谁做到“以销定产”,谁的厂商利益就会得到保障,谁就会越来越健康地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是否转向“以销定产”,这取决于品牌商的发展战略。
 
作为经销商,要与什么样的品牌商合作是自己的选择。“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选择任何一个品牌商都面临风险,没有任何一方可以保证经销商绝对盈利。
 
在嘉程集团所经营的品牌中,有没有哪个品牌更偏向“以销定产”?
 
常晓南:我觉得是广汽丰田,它很早就实施了“分级填报”的政策。
 
具体来说,广汽丰田会根据经销商的客户保有量、市场区域位置、竞争对手的情况,提供大、中、小三个等级的年度提货量选择,经销商可以自己填报。比如说这三个等级分别是基准量的80%、90%、110%,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返利。经销商多提车就多拿返利,同时也多承担风险,少提车就少拿返利,同时少承担市场风险。这种商业模式不强迫经销商多提车,是一种变相的市场化。
 
在厂商关系沟通机制的建设方面,您觉得市场上的哪些车企做得比较好?
 
常晓南:像广汽丰田、雷克萨斯、北京奔驰,它们都有自己的经销商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并举行由咨询委员会、经销商、厂家共同参与的定期对话,合力解决问题。
 
另外,广汽集团有四、五个工作组分别听取、反馈经销商的意见,然后集团、投资人再从各自的角度给合资企业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们很关注经销商的生存状态。同时,作为经销商,我们也在积极寻求办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运营体系。
 
经销商要小而强
 
您觉未来的经销商形态会是怎样的?兼并、重组走向更大规模是发展趋势吗?
 
常晓南:我并不这么认为。大的经销商有它的优势,有规模效应,但也面临管理上的难题。当它的商业模式、运营管理体系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就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小而强
 
美国真正好的经销商集团都只有6—8家店,投资人直接参与管理,船小好调头。
 
对于经销商的管理运营体制,您提出了一个不太一样的思路,叫做家族化发展。为什么您觉得这更具优势?
 
常晓南:家族化发展意味着三代人共同从事这一行业——爷爷辈创建、儿子辈经营管理、孙子辈参与运营。这样的话,家族第一代人拥有的经验和传统不断传承下去,会使得企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序。
 
如果换成没有密切联系的管理人,品牌很难传承企业的底蕴,也不可能使这个行业真正变得强大和优秀。欧洲和美国的经销商基本都是家族化管理。
 
未来,中国的汽车经销商是大集团多一些还是中小型集团多一些?
 
常晓南:未来会是两者并存的,但中小型一定占主流。因为中小型集团的生命力更强,它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小,总的投资管理难度也小一些。但这也取决于投资人的学习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不与时俱进,同样还是会“关停并转”。而大的经销商集团有一部分必将面临着资产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