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为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带来的变数
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效应虽在本年度未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是却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埋下变化伏笔,事关生存,有关发展。
新生力量导入,僵尸企业退出,进出机制引发生存变数
2015年,国内汽车产业迎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产业准入与退出政策、机制:新能源车企资质放开,纯电动车生产准入门槛降低,加速产业新生力量导入、搅动市场变动节奏;劝退企业数量更多、力量更强,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产能淘汰进程加速。
虽然目前这项政策的效果并未显现,但是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这项政策将以2015年为起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力量构成,为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带来多样化的竞争力量,新旧力量的交融与较量之中,每一个企业的生存变数也会加大。
详细来看,其实这两项政策机制的推出与力度的加强前所未有,二者效果不谋而合,均将推进整个汽车产业内部力量的调整。
首先,在新生力量导入方面,互联网、零部件以及各类企业涌入汽车产业。在1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目前已经有 一批共有几十家非汽车企业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目前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做评审。预计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若干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许可范围里。
要知道,每一个想进入汽车产业的新进企业的胃口可并不小,不是要打造超级汽车、四个轮子的机器人,就是要建立生态圈,建立全新汽车生态,这些新进力量的涌 入,将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原有汽车生态圈,使整个圈层发生动荡,对原有力量造成冲击。这种冲击可能是思维上的冲击,更可能是市场端的抢食、销量上的冲击。
其次,近日,又有92家车企进入工信部公布的劝退名单,较之于第一批公示的48家劝退名单,此次劝退的数量更多、力度更强,政策信号也更加明显,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和效率也因此大大加强。
一旦新生力量涌入后,原有强势力量都有可能面临冲击,更何况那些产销量低连年亏损处于生死存亡边缘的企业,即便不被劝退,也会被竞争淘汰。
所以,纵观自主、合资车企十三五规划便可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抛出大手笔投资计划,针对新能源、智能化、新车型,不断强化市场地位。
接下来,汽车产业可能不再有稳稳地赚钱这一说,生存的变数将不断扩大。
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加码合纵连横,提高国内企业生存不确定性
根据普华永道早前发布的预测,201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兼并收购交易额或创下480亿美元新高,几乎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2015年不仅创造了零部件企 业并购金额的新高,同时也呈现出崭新的态势。一系列并购之中,除强化规模效应,国家零部件巨头开始加速业务调整,有买有卖,不断诞生细分行业巨头。寡头不 断诞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将导致弱势群体生存空间被蚕食。
5月份,采埃孚完成收购天合公司,交易金额124亿美元,将形成全球规模第二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7月,麦格纳宣布19亿美元收购德国格特拉克,控制了全球最大的独立传动系统制造商,旨在全面发力传动领域。
恩智浦(NXP)花了 118.6 亿美元完成了对飞思卡尔(Freescale)的收购,缔造了全球最大的汽车电子厂商。
……
未来几年,国际综合性的零部件企业集团数量或将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在每个细分零部件领域逐渐诞生的仅少数行业巨头。不断的并购重组,只会让更多细分行业强 者更强,专者更专,每一个细分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玩家越来越少,这对于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太多优势而言的本土零部件企业来讲,可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生存的 不确定性将更大。
有一种逆袭,时间一到就将终结
9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实 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该决定的推出的确产生实质性效果,直接触动短期消费热情,拉动产销量。不过,这也极有可能让产业内部本应该出现的一些变 化,延迟出现,胜败较量周期延长。
上述政策推出之后,10月,乘用车销售环比增长10.6%,同比增长13.34%。11月,产销双超250万辆,创历史新高。1.6L及以下乘用车销售 155.66万辆,比上月增长16.5%,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速3.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9%,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速5.3个百分点。
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小排量汽车比重在加大,但是未来能够持续多久?一旦政策失效后,又会怎样?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曾公开表示,补贴一结束,胜败2017年显现。
所以,2015年后半段车市的强势表现很难延续下去,整个市场的变数一定会到来。在政策庇护之下逆袭的企业,更要当心。
节能环保汽车发展,范畴不断延展,谁会笑到最后
2015年,中国雾霾天气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雾霾不能等风来,国家在节能环保汽车发展方面也给与了越来越多的鼓励,催高新能源汽车销量,直接为车企注入强心剂,纷纷加码新能源汽车发展,发布五年规划,甚至有的企业高调宣称2020年达百万产销规模。
但是目前,我国主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路线图表明,各车企主要走纯电与插电式混合路线。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如火如荼的时候,日系车也并无迎合市场之意,主打混合动力汽车。
11月份的混合动力乘用车的产量数据中,总生产量2000辆左右。其中,广汽丰田1387辆、天津一汽丰田441辆、东风日产128辆,加起来就有1968辆,占据整个混合动力汽车的98%以上。
日系车在混合动力技术发展领域一直走在前面,然而中国汽车市场前几年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接受度并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就是,混合动力相对过高的售价。可是伴随卡罗拉双擎的上市,如今,混合动力车也在不断在售价上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从使用角度来看,混合动力车不仅具备显著的节能效果,而且混合动力还有另一个优势可能被不少人所忽略,那就是它对动力的提升。而其他新能源汽车反而面临比混合动力车更多的现实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排放法规的日益严苛和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倾斜,混合动力也不是没机会。真不能排除日系车有凭借混合动力汽车赢回以往被欧美系涡轮增压发动机汽车抢去市场份额以及当下纯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
所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节能环保领域,谁的技术更有后劲,同样也存在变数。
另外,目前我国主要车企多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精力投注于乘用车领域,而忽视了商用车特别是新能源卡车的发展,我国纯电动卡车的研发刚刚开始,而国外早有企 业开始着手开发。欧美在积极探索纯电动卡车的发展,纯电动重卡是他们关注的一个重点,一些商用车企业已投入电动重卡的研发测试应用。例如,12月7日,雷 诺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雷诺带来两款清洁能源重卡,展示他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虽然我们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在纯电动乘用车尚无法快速推广、面临续驶里程及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之时,纯电动卡车的未来更加不明朗,但是按照未来发展趋势及国际企业的态势,纯电动商用车发展也应加速。
共享出行倒逼企业谋变
2015年是中国分享经济元年,共享经济全面入侵我们的生活,共享出行成为影响最广泛的一个类别,而这也构成了倒逼汽车产业变革的伏笔。
针对共享出行,人们首先反应的会是多少人还会买车?为汽车产业的未来,未汽车企业的未来担忧。而根据相关调研结果估计,在未来5年内(到2020年),共享出行对私家车的替代率大约为5%~8%,一年可减少150万~200万辆的汽车销量。
但是,其实共享出行更大的推动力量将会是倒逼产业变革,共享出行本质上是减少多余产能,竞争力差的厂家将被淘汰或整合并购,而竞争力强的汽车厂家将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但是怎样才算竞争力强的企业呢?那就是满足汽车形态新需求的企业。伴随出行方式的改变,未来汽车产品本身一定会随之发生变化,汽车企业将主动、深度参与出行方式的改变,调整定位,从卖产品的供应商到卖更能满足需求的产品以及服务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