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车数据

进口车降至5年新低 经销商不堪重负要补贴

时间: 2015-01-01      来源:
责任编辑:

     “大家都觉得卖进口车赚钱,其实,随着进口车国产比例扩大,小贸车大批量进入,现在的进口车市场越来越不好做了。”一位经营进口车业务的经销商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抱怨。而眼下,随着保时捷经销商不堪重负“反水”、进口大众经销商因深陷亏损泥淖而向厂商索要补贴等事件的发酵,进口车市场原本光鲜的外表也正在剥离。

“从单车利润来看,进口车的单车利润确实普遍高于国产车型,但随着各大汽车品牌国产车型比例的提升,单纯经营进口车的经销商,可以提供给消费者选择的车型也在逐渐减少,从而造成资源的流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认为,与此同时,在他看来,随着国家对平行进口车的放开,整个进口车市场,特别是零部件市场,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据国机汽车此前预测,2015年,国内进口车市场的增速将放缓至10%左右,与此同时,如果部分进口车的国产化时间提前,这一数字或将降至10%以下,为5年来最低增速。在此背景下,进口车企将作何调整,是2015年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挑战之一。

进口车增速或降至5年最低

进口车市场减速换挡的迹象并不始于目前,其实,从2014年开始,国内进口车市场就出现销量放缓、库存高企的情况。有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10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117.2万辆,同比增长25%,但与此同时,前10月进口车累计销量仅为98万辆,同比增幅低于进口量,仅为20%。不仅如此,在此期间,进口车销售增幅快速滑坡:一季度进口车销量同比增长27%;二季度,这一增幅下滑至23.5%;三季度大幅下滑至个位数为9.9%;10月,则进一步降至2.7%。

销量增速放缓一方面缘于国内车市整体需求的疲软,与此同时,进口车国产车型的增加也进一步抢食了原本不大的进口车市场。有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期间,包括奥迪A31.4T、奥迪Q3、宝马[微博]X1、沃尔沃S60在内的四款进口车的累计销量达到4.5万辆,在整个进口车市场上的销量占比超过4%,而在2014年随着这些车型的国产,这部分原本贡献给进口车市场的量自然就“流失”了。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包括英菲尼迪Q50和QX50、福特锐界、路虎揽胜极光、凯迪拉克ATS以及沃尔沃XC60等都将被纳入国产的阵营,在此背景下,进口车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减小,统计数据显示,上述几款车型2014年前10月累计销售近9.2万辆,在进口车市场占比约为9.6%。

因此,国机汽车在其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2015年进口车市场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10%左右,而如果包括上述车型在内的进口车国产进程提速,那么这一增速将进一步降低,或为5年内最低的状态。

结构性调整在所难免

在此背景下,进口车生产商也在积极布局,进行调整。就在年初,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为标致雪铁龙集团标致品牌和雪铁龙品牌在中国的独家进口总经销商,标致进口车业务也正式纳入东风标致管理体系。

“将进口车纳入国产车的销售渠道,是近年来进口车生产商被迫做出的调整。”上述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口车被国产,单纯经营进口车的经销商在产品的规模化方面已经失去优势,以上述大众进口车为例,目前在其经营体系中,畅销的车型仅为途锐、甲壳虫和尚酷三款,很难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也正因如此,相对国产车,进口车在网络拓展和下沉上也稍显滞后,而与国产车并网,显然可以避免这一短板。也正因如此,目前除独立进口车商外,其余在华有合资企业的品牌,几乎都将渠道进行了合并。“渠道合并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在融合过程中,也面临着系列问题”,在上述分析人士看来,“如上述进口大众,为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此前将大众进口车纳入上海大众的经销体系,因此造成内部经销商不满,进而引发渠道波动”。不仅如此,在他看来,并网后,对进口车的品牌独立性和“性格”来说,也是一种“抹杀”。

或许正是在此背景下,小部分进口车商依然选择将网络独立,进口起亚便是一例。“我们不盲目追求销量的增长。”起亚汽车(中国)总经理尹泽镐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此,对于起亚来说,在中国市场进口车型和合资车型有着不同的市场定位。在进口方面,起亚基本引进具有标杆作用的中高端车型。在合资方面,主要是中型以下性价比高的车型。“比如凯尊K7我们就以进口的方式引进,但K5就采用合资的方式由东风悦达起亚生产销售。”尹泽镐告诉记者。

车型的导入缘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在目前的进口体系中,SUV和MPV依然增长迅速,而另一方面,随着单独二孩的放开,适合大家庭共用的7座车型逐渐在市场上受欢迎,除起亚外,包括捷豹路虎以及福特等,都在华推出了7座SUV车型。

有观点认为,在车市整体进入调整期的同时,随着国家对平行进口政策的放开,以及反垄断成为常态,加之对车企燃油消耗限值考核的趋严。2015年,进口车市场也将进入结构性调整期,这一调整不仅表现在车型引入、排量结构,还将体现在车企的网络布局、商务政策等方面,而能否积极应对,无疑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未来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