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经济半年考:回望上半场 新常态下再出发
世界杯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果把当下的经济形势比作一场比赛,其过程有焦灼、亦有期待。回望过去这半年,弯道超车依旧是一个热门的政经词汇,处在三期叠加的中国经济,仿佛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这是一次与原有体制机制的博弈,也是一次与经济下滑威胁的对垒,更是一次与固化的利益藩篱的交锋,甚至还有与自身改革勇气的竞争。
现在上半场时间已经过去。让我们再来看“赛前”目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GDP增速定在7.5%左右,CPI涨幅为3.5%,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等等。其后伴随的“动作”重点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过去的这半年,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这些“战术”,在稳中有为、稳中有进的总体基调和宏观调控的创新之下,进行得游刃有余且效果显著。
但是压力如影随形,尽管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尚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但是今年以来下限的承压已是业界的共识,随时有突破“禁区”之势。
首季的经济数据,可以从地方“后进生”的身上读出复杂的表情,那种特别想“带球”突破,甚至临门一脚来个漂亮进球的迫切心态显露无疑。譬如黑龙江一下子祭出65项措施来稳增长。
可对于决策层而言,其精准施策的心态要从容得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明确,要增强信心,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适应新常态。
这个此前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词汇,如今成为了容忍中国经济放缓,呼应当前中高速增长的一种现实语境。不可否认,新常态下的旧危机更甚,诸如产能过剩严重、地方债务高企、要素价格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等。
这注定是一场极耗时日与“体能”的赛事,在这过程中,各种争议纷至沓来。比如今年3月份以来,由于宏观经济数据的进一步疲软,中国经济崩溃论不绝于耳,市场预期悲观,内生性需求继续下滑。另一方面,认为经济基本面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不可以个别月份的数据来评判整体性、全局性的状况,崩溃论并不与中国的现实吻合。
争议未了,“赛事”未止。4月以来,一系列微刺激的政策密集释放,从棚户区的改造到金融机构下沉,从铁路建设到创投基金设立等。
这不仅是为了稳住增长,更是为了争议的消弭,但随后“缓改革”的论调又开始流播,刺激与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出现。除此之外,针对某一改革事项的争议也不时乍现,譬如周其仁和华生在土地制度的改革设计上,已有了好几个回合的交锋。
毫无疑问,“争议”是这半年来的关键词之一。在改革新元年这样一个当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已在大多数领域生根发芽,让社会资本进得来、放得开,成为这半年来的寻常一景。
在这背后,是经济学流派的渐变生长,以贾康、滕泰为代表的新供给主义,为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找到了一剂良方。如果再回首看看,半年来在人力、资本、资源、技术等方面的管制解除,成为了让社会财富竞相涌流、要素活力竞相迸发的基础。
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是这场经济“赛事”需要勇气的战术调整,减税、降低社会福利成本、放松垄断、简政放权等等,力度之大值得点赞。即便如此,结构性松土尚需时日,内在调整和外部倒逼注定会让改革的阵痛持续,这是一次需要耐得住性子的吐故纳新。
胜局应该在握,目标完成可期。亦如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所言,争取今年经济“上半场”表现不俗,“下半场”勇夺佳绩。